共同守护秦皇岛这片海

  • 发布时间:2022-06-24
  • 来源:
  • 浏览: 197

本报通讯员 孟令彬

本报记者 江虹 刘迅 赵笠芯

海洋表层水、生物、沉积物,3种样本被分别装进不同容器……近日,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海洋大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大数据中心”)7名科研人员在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采集样本,样本将为秦皇岛区域性海洋生态灾害智能预报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记者了解到,秦皇岛区域性海洋生态灾害智能预报预警系统为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秦皇岛海域生态灾害多发原因及监测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这一系统已示范运行100多天。这标志着我市应对近海生态灾害的方式已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转变。

当采集装置将泥沙等沉积物从海底抓取到船上的筛网中,只见数条细小的鱼儿不停扭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青岛文昌鱼。海洋大数据中心技术负责人陈作艺介绍,“当天要完成8个站位的样品采集工作,此时站位就在文昌鱼保护区,文昌鱼是要采集的海洋生物样本中的一种,它的数量、体长、雌雄比例等群落结构能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青岛文昌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早在5亿多年前便已出现,有“生物进化史活化石”之称,陈作艺说,“近年来,由于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秦皇岛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文昌鱼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海洋大数据中心负责人王刚介绍:根据前期科研工作掌握的数据,海洋大数据中心在秦皇岛沿岸17个岸基生态预警监测站和近岸5座海洋监测浮标的基础上新增40个人工监测站位,通过周期性的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监测秦皇岛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据介绍,国家重点项目——“秦皇岛海域生态灾害多发原因及监测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由地质八队联合国内9家科研院所共同申报,总资金1649万元。项目针对秦皇岛海域赤潮、绿潮和水母等3种海洋生态灾害,通过历史资料分析、现场调查与观测、现场与室内受控实验、数值模拟与建模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阐明海域生态灾害的多发原因,提供灾害防控对策和生态修复依据,实现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秦皇岛区域性海洋生态灾害智能预报预警系统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海洋环境变化情况,在生态灾害即将形成之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使其能在第一时间消除隐患,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王刚表示,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为秦皇岛海域海洋生态灾害预报、突发性海洋事故救助、海洋环境整治提供预警和决策辅助,还能有效提升秦皇岛海域的环境质量和旅游休闲价值,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